第321章 演练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321章 演练(2/2)

    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时就饱受歧视和凌辱,这也导致了他不计代价也要招募勇士刺杀嬴政。当两国关系紧张时,人质就惨了,比如说倒霉蛋子楚,他虽然是秦国派遣到赵国的人质,但他身份低贱又不为父亲所喜,秦国压根不顾他的死活多次攻打赵国,那您想想赵国人能给子楚好脸色看么!于是子楚虽贵为秦国王孙,但照样“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所以即使是在古代,人质也是个高危行业,像子楚这样只是受到冷遇还是极为幸运的,历史上还有不少人质因本国背信弃义被杀死。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成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时间来到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不像分裂时期需要各国之间派遣人质,这时候的人质主要来自于西汉之外的西域小国,咱们知道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贯穿了整个西汉史,而中立的那些西域小国就成了一支可以拉拢的巨大力量,包括楼兰、龟兹在内的小国们就成了匈奴和西汉两强对峙的牺牲品,他们艰难的在夹缝中生存,无论倒向哪一方都可能引起对方的仇视,为了生存很多小国只能两头都派遣人质,两边都不得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楼兰,刚投降汉朝又被匈奴人攻打,“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

    (由于汉朝和匈奴哪个都惹不起,所以西域小国们一般选择两边不得罪,都派遣人质表示臣服)

    最初匈奴是不讲究人质的,可后来发现汉朝通过取得人质来控制这些小国,他们利用巨大的影响力护送王子回国并支持他登基为王,作为回报新王便会偏向汉朝,所以匈奴也开始要求自己的小弟们贡献人质,有时候老国王死了,汉朝扶持的王子和匈奴扶持的王子为了争夺王位也会爆发激烈的战争。

    西汉时期的王子们被称为“质子”或“侍子”,他们来到长安后会被任命为宫廷侍卫(包括匈奴王子金日磾也担任宫廷护卫,以表示君主对他们的亲近和信任),而且一般会受到极好的待遇,但另一方面王子们也需要遵守汉朝的法度,曾经有来自楼兰的王子闹事违法,结果被判处宫刑......

    到了三国时期,人质现象就更常见了,这时候提供人质的主要对象变成了守卫边境的将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朝廷对武将不放心呗......

    (对于毌丘俭来说,起义就代表儿子丧命,那应该沉默隐忍还是坚持大义?)

    蜀国不谈,魏、吴边境的武将们就经常发生叛变,颇有几分“朝秦暮楚”的风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吴国老将韩当的儿子韩综叛变到魏国,当起了带路党带着魏兵到吴地烧杀抢掠,把孙权气得半死。韩当可是辅左了东吴三代君主的老臣,韩综也算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还不是说反就反!所以这也逼得朝廷要求:你去外地驻守可以,但父母妻儿都必须留在首都,你要是敢造反就让你全家死光,看看荣华富贵重要还是父母妻子的命重要!

    而魏国方面,叛变的事也是一抓一箩筐,驻守淮南的毌丘俭因司马师欺君不臣,竟敢以下犯上废黜皇帝曹芳,于是想要“清君侧”,可是儿子毌丘甸这时候在洛阳当人质,颇有些犹豫不决,毌丘甸为了激励父亲就写信给他说:“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父亲您不是曹魏的忠臣么,现在司马师欺凌天子,玩弄朝政,您怎么能坐视不管!毌丘俭收到儿子的信后深受感动,于是他一方面派遣小儿子毌丘宗去吴国当人质以获得吴人的帮助,一方面联系文钦在淮南竖起讨伐司马师的大旗,而毌丘甸则被杀死。

    (在搜神记里,记载了一个火星人对吴国的人质们宣扬晋国将得到天下)

    干宝的《搜神记》里也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和吴国将领的人质们有关。书里说道,吴国边境将领们的妻子儿女都被安排在一起(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变节),结果这时候来了个谁也不认识的孩子,说自己来自火星(荧惑星),这个来自火星的孩子告诉人质们天下将会由司马氏统一。这也算是“来自星星的你”的最早版本了吧!

    (巍峨壮丽的长安城,大唐时期周边国家争着送人质来长安)

    大唐时期国力强盛,所以各国争相尊奉唐为宗主国,这一时期的人质大部分是各藩属国派遣的质子(由于大唐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所以这些人质们被派遣来到大唐充当宫廷的卫士),唐玄宗就发布过一道诏令,命令将那些留在京城已经多年,目前已经不再被需要的人质们送回各自祖国。虽说可以回到久违的家乡,但大唐实在是太有吸引力,有的质子甚至痛哭流涕不愿意离开......这一时期除了各国王子充当人质外,朝廷还会通过特殊途径要求节度使们提供人质:公主下嫁!把公主嫁给驻守边境、指挥大军的节度使的儿子们,作为驸马就必须要居住在京师,这样就成了事实上的人质。

    (就算儿子在京城当人质,也照样抵挡不住安禄山、吴三桂们的造反步伐)

    比如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就娶了荣义郡主并居住在长安,当老爹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安庆宗就成了刀下之鬼,玄宗还不解气,把无辜的荣义郡主也给杀了。同样倒霉的还有清朝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这位爷娶了建宁公主后住在北京,老爹吴三桂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康熙的“削藩”命令一下达吴三桂立刻拉起反旗,吴应熊作为牺牲品马上被清廷斩首。可见驸马虽然珍贵,但照样是人家砧板上的肉,但凡您有个“只要天下不要亲人的老爹”,你就是一枚弃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为了打击西夏,拉拢吐蕃人成为北宋重要的外交手段)

    到了宋朝时期,为了和西夏对抗,朝廷选择拉拢中间力量吐蕃,官员们在边境建立各种“纳质院”,办“蕃学”,让吐蕃将领们的子弟前去学习,以此牵制松散难治,颇有异心的吐蕃部落,比如说刘熙古在知秦州时“州境所接多寇患,熙古至,谕以朝廷恩信,取蕃部首豪子弟为质,边鄙以宁。”所以向吐蕃人征求人质是北宋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明朝立国之初,由于政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章也规定了前线将领的妻子儿女必须集中在首都南京的命令,不过这些措施在帝国稳定后便被废止。

    (为了让家康臣服,秀吉又嫁妹妹又送母亲当人质,做了很大的牺牲)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非常流行“人质制度”,就连战国三雄中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与“人质制度”有过一段故事,这两位一个少年时作为松平家的人质被派遣到今川家,结果半路被织田家给劫走了,过了两年后重新回到今川家,当人质一直当到19岁;丰臣秀吉玩得更开,为了让德川家康臣服,他不但把妹妹旭姬嫁给德川家康,还主动把自己70多岁的老母亲大政所送到德川家做人质.....

    (毛利元就长子毛利隆元,在大内家做过一段时间人质)

    除此之外,明智光秀的母亲、毛利元就的长子毛利隆元、北条氏康的儿子北条三郎都曾经作为人质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踪迹。

    人质作为一项独特的外交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记录,尽管帝王们固执的认为通过人质能够对其他国家或官员进行掌控,但这种片面而一厢情愿的想法没少被打脸,只要诱惑足够大,就算是亲生骨血,身生父母被抛弃的例子并不少,不过一直到清朝甚至是民国,人质制度还非常吃香,统治者们始终愿意相信只要有人质在手就能够让对方投鼠忌器,所以一直到现代社会,这项古老而无用的制度才真正烟消云散。

    有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李景隆也不由得开始深思起来,毕竟张丹青好歹也是个正二品大员,总不能撕破脸,直接将他就地击杀吧。

    lq

>>章节报错<<
章节页翻页上方广告 章节页翻页下方广告

设置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