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舆论导向的重要性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01章 舆论导向的重要性(2/2)

    “儿臣记下了,已经让人做好一切准备,回去立刻排版刊印。”

    “嗯,朝廷的公告已经明发,街面上的情况如何?”承辉帝临时考验一下李亨。

    “来之前,儿臣汇集了一干报童带回来的话,民间大体上还在观望,一些言论也只是猜测,此前在引导舆论的一些人消失不见了,应是暂时蛰伏,以待变化。”

    承辉帝听了李亨的回复,颇为满意的点点头:“长进了,但不多。回去办事吧。”

    待李亨退下,承辉帝令裘世安宣旨,召开内阁御前会议。

    有的事情是瞒不住的,所以承辉帝也不打算瞒着,让孙化贞把昨夜的经过说一遍之后,这才开口:“太上皇的旨意,自然是要尊从的。内阁就按这个意思,拟旨吧。”

    这情况即便是首辅孔照也都选择了一言不发,等着李清这个礼部尚书亲自动笔拟旨。

    李清飞快的当场草拟完毕,双手奉上时,承辉帝开口道:“各位爱卿都看看,有何不妥的及时改一改。”李清楞了一下,还是很平静的把草稿给了裘世安。

    裘世安先给孔照,孔照硬着头皮看完后发声:“老臣无异议!”

    接着是梁道远看了看,稍稍犹豫后还是那句:“臣无异议。”

    孙化贞,无异议,张廷恩,无异议。

    最后才来到了承辉帝的手里,接过草稿仔细看看后,面露欣慰之色。

    李清这个人吧,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做事的时候,还是靠谱的。

    怎么个靠谱呢,草稿中,【太上皇】三个字,根本就没出现,直接给漂没干净了。

    大概意思是,事情要严查,为迅速安定人心,根据现有情况,陛下与内阁商议之后,先做如下处置。实际上有个屁的商议,但不能不这么写。

    从之前的表态看,内阁这五位,站位很稳。这就很好嘛,内阁大臣辅助皇帝处理朝政,搞清楚谁才是当今朝廷的话事人,怎么好意思继续待在内阁里呢?

    午后,朝廷明发上意,公布了阶段性的处置结果。很多人事先已经猜到了结果不妙,也只能在等待中煎熬。比如,还被关在贡院的王之望,内侍来宣布处置结果的时候,当场就晕过去了。口中发出惨厉的呐喊:“是哪个在害我?”

    次日一早,大街小巷里,报童在飞奔,免费在送《京师民生报》特刊。

    免费特刊里有一句话,因为李亨的灵机一动,照猫画虎的让人在茶楼酒肆引导舆论,成为了新一轮的舆论热点。这句评论的原文如下【陛下不认见太祖制定之抡才大典有损分毫,故而恢复之。是谁在对陛下的举措表达不满呢?我睁眼看了看满朝诸公,似乎明白了什么。】

    老百姓又不傻,加之有人刻意引导,推波助澜,很快舆论就朝着寒门子弟科举艰难,一一家人供一个读书人都很难的方向发展。至于勋贵子弟,朝廷的文官里头,才几个勋贵子弟?掰着指头都能数清楚,才发现贾政这一类文官,不是科举上来的。

    在看本次顺天府乡试的结果,很快就冒出一个新的热点,【这就过分了啊,给寒门子弟一条活路走行不行?】

    新的热点在酝酿了两日后,新一期的《京师民生报》成为了论战的舞台,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有人为青云书院辩护,毕竟青云书院招生也是唯才是举,你考不上怪谁?

    也有人撰文指出,青云书院不单单是考试招生,还有推荐制度。据可靠消息,书院内的学子,一大半都是持有所谓的推荐信进入书院就读。什么推荐信,在进士出身,四品以上官员,皆可以出推荐信。

    最后,笔者【胡言论语】也跳出来发表了文章,《从两汉察举制到隋唐科举制说起》。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着【公平】二字做文章,从寒门子弟天生的资源匮乏说起,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寒门子弟在科举的竞争中本身就出在不公平的位子,青云书院人为的推荐信制度,加剧了这种不公平的程度。一些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在成为高位者之后,反过来助长了这种不公平。科举取士的初衷是最大的公平化,尽管做不到绝对的公平,但也做到了想对的公平。是问天下读书人,面对这种人为造成的公平失衡,是非曲直,还要争论么?

    此文一出,很多一辈子只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才知道,科举制度是怎么来的,知道了两晋时期,存在过一段上品无寒士的历史时期,那段以门第取官的历史,谁也不愿意重新来一遍。不然大家还读书干啥,出门摆出门第就好了。

    京城的舆论风向很快就被转移了,没人谈乡试舞弊案,就算有人非要说,也没人搭理,先不起几朵浪花。人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在青云书院的推荐信制度上。

    理由也很强大,从青云书院的创立说起,太祖创立书院的初衷,是为了照顾那些常年征战,自身没读多少书的勋贵,他们的子弟很难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太上皇时期,进一步面向全京师地区开放,本意是为了照顾寒门子弟中的优秀人才。

    初衷肯定是好的,现在的情况属于好经文被歪嘴和尚带偏了,并不是太上皇本意。当今陛下圣明,必定能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这种争论肯定不会像现代社会那样,争论不会太过深入。毕竟这个时代的人,接受的是理学的知识体系,争论本身有很强的局限性,然而能展开争论这个事情本身,意义非凡。

    始作俑者贾琏在家里过的很舒服,中进士之前呢,一个喜欢居家读书的人设不能崩塌。

    在承辉帝和张廷恩跟前,贾琏的人设也是如此,还要加上没上进心,喜欢躺着,好色等等因素。张廷恩最近没召唤贾琏,毕竟是关键时刻嘛,被有心人抓着大肆宣扬就不好了。

    朝廷很快又发布了新的公告,青云书院为太祖所创,太上皇为公平计而开扩招先河,推荐信制度乃潜藏之规则,为维护太祖、太上皇名誉,自即日起,青云书院招生一律以考试分数高低决定,不得再行推荐制度。

    此文一出,大量在京备考的举人们,纷纷撰文投稿,赞美陛下,赞美朝廷。

    一阵风过去之后,顺天府乡试的阴霾不知道去了哪里,没人关心真相如何。

    公告发布的当天,贾琏从家里出来的,还是马车出行,不介意别人笑话他像大家闺秀。出门在外嘛,藏好自己,安全第一才是要紧。

    (本章完)

>>章节报错<<
章节页翻页上方广告 章节页翻页下方广告

设置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