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赵文华来了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二十八章:赵文华来了(2/2)

    叫部堂更显尊重。

    这就好比副局长不能叫副局长,要不然岂不是显得不懂事。

    赵文华站在马车上先是俯瞰了两息时间,随后踩着软凳下车,乐呵呵的抬手。

    “各位同僚快免礼,快免礼。”

    说着亲手扶起了朱纨、林云同等人。

    “朱抚台巡抚浙江辛苦。”

    朱纨拱手:“为朝廷分忧乃下官本分。”

    “好。”赵文华点头,随后又慰问了林云同:“林蕃台宣慰浙江数载,功劳远大,阁老多次有言,论治行,林蕃台可谓我朝第一人。”

    “部堂过奖、阁老厚誉。”林云同不卑不亢答话:“都是同僚们相助之功。”

    只提同僚不提朱纨这个巡抚,便是露了身份。

    林云同嘉靖五年进士,授庶吉士,起步便是正六品的南京户部主事,比陆远高了两级,后在夏言内阁时期,二十年间升任浙江布政使,不能说属于夏言一党,但更不会是严党。

    属于务实的官员,奉行‘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的人生纲领,在其位谋其政。

    因此和巡抚朱纨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斗争还是存在的。

    这也是赵文华来浙江的根本原因。

    替朱纨站台,撑撑场面。

    赵文华笑笑,不复多言,随后又同谢兰、马坤等人浅聊几句,述了寒暄之礼后便重回马车,启仪辂进杭州城。

    赶等进了浙江巡抚衙门之后,赵文华上首位一坐,开口。

    “本官今日来浙,是膺奉皇上圣谕、内阁敕令视察浙江汛务和备倭之事,今年夏汛,浙江六处堤坝出现溃口,受灾百姓足有一十七万人,造成了几百人死亡,皇上为此还斋戒了七日,日日诵经度化。

    可天下之事岂能都压在皇上一人之肩,那咱们这些为人臣子的还有何颜面食领俸禄,阁老有言,所谓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年就要操明年的心,操后年的心,年年如此,才能有万世之太平。

    所以就请各位和本官说说,今年浙江的汛务,进展如何?”

    大明官例,内治归布政使司,因此这件事的第一责任人自然是林云同,那么赵文华刻意强调了今年浙江的灾情,提到了嘉靖皇帝斋戒,就是一种言语施压。

    你林云同是有责任的,内阁或者说严嵩可盯着你呢。

    林云同面露痛心之情,叹息道:“今年夏汛既急且猛,浙江当局防备不足,应对失当,造成如此灾情,下官身为浙江布政使,难辞其咎,下官已经痛定思痛,业已组织人手,加固了全省沿江堤坝,决不让今年夏汛之灾再度重演。”

    林云同并没有推脱责任,而是全盘接过。

    坐在林云同下手的谢兰也开口道:“请部堂放心,防汛之事是眼下浙江头等大事,我等绝不敢有丝毫懈怠。”

    先认错检讨,然后改正,非常标准的事后流程。

    赵文华只是通政使,自然没有权力责罚林云同、谢坤,毕竟论品轶,虽然因为大明增设了巡抚职务,布政使的官阶从正二品降到了正三品,那也和他这个通政使同级。

    他只是来施加些许压力罢了。

    眼见林、谢两人领了责任,赵文华也不好再追究下去,便话锋一转。

    “今年新安江水患闹的最是严重,不过本官却是听说,唯独淳安县独善其身,是吗?”

    “确有此事。”

    “淳安知县何人啊?”

    朱纨答话道:“回部堂,叫陆远,刚刚来到淳安才八个月。”

    “哦?”赵文华呵呵一笑:“才八个月便做出成绩,可见是个务实的官员啊,知道先修水利的重要性。”

    这般说自然是在恶心林云同了。

    若是陆远叫做务实,那林云同岂不就成了务虚?

    谢兰有心想要开口说话,被林云同眼神制止,后者随即一笑,接话言道。

    “部堂说的极是,这位陆知县在此次夏汛应对中做的很不错,严州知府骆庭辉多次举荐,下官正有意让吏司今年底对其进行考评,若是多方面确有成绩,便向南京吏部荐举提拔。”

    陆远在应对夏汛上做的不错,但若是打算提拔,也要综合其他各个方面一起看,考验一个官员的治理能力可不只是应对天灾人祸。

    同样的道理,确定一个官员是否不合格,也不能只看他应对灾祸的能力。

    你赵文华来找我林云同的麻烦,但我是不是真有麻烦,吏评的时候可不归你通政使司说了算的。

    陆远只是一个小小的淳安知县,他的吏评在南京吏部,可林云同的吏评却需要北京吏部并都察院一起才有资格!

    换言之,你赵文华,就靠着夏汛这么一件事来冲我发难,够资格吗!

>>章节报错<<
章节页翻页上方广告 章节页翻页下方广告

设置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