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进退两难
底色 字色 字号

143.第142章 捰袖揎拳,进退两难(1/2)

    相比于春风化雨,需要长期维护的报纸而言,揭帖才是拿来就能用,方便又好上手的舆论工具。

    同时也是大明朝极其成熟的政争手段。

    早在嘉靖七年八月的时候,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就上奏弹劾这一现象。

    说官员政事有了分歧之后,某些小人不是雇说书人“昌言于广坐”,就是小作文“揭帖于幽阴”。

    反而正人君子束手无策,“刚正者特立,而见忌诡秘者杂出而难防。”

    史立模希望世宗皇帝能够惩处这种行为。

    世宗一听,说的有道理啊,有意见朝堂上说才对,怎么跑到民间写小作文。

    不让裁判干活,是想找新的裁判?

    于是世宗大手一挥,同意了这位言官的上奏,并且下令基层衙门“投匿名文书者,密访擒治”。

    可惜,世宗觉得有点道理,大臣们却不这么觉得,基层衙门处置的方法,立刻就走了样。

    张布揭帖的主使若查到是同僚,那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又对上访喊冤的百姓重拳出击,指诉状为揭帖,大肆搜捕坐罪。

    于是“立模所奏多致纷扰”。

    一见形势有些逆风,世宗当即反了水。

    之前的政策“一切报罢”,史立模也因此“难居言路,其调外用”。

    一番整改做了无用功,私下散布揭帖,仍然是违法的行为,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动衙门的人追究抓捕查办。

    一直到隆庆二年,都给事中郑大经和御史钟沂,都还在为此事上疏穆宗——“匿名文揭率奸人报复之私,尚宜申敕内外执法诸臣严行访逮。”

    可见大明朝一直都在姑息此事。

    以至于如今各缉拿衙门的差役,见了城中有揭帖张布,都极为钝感,并不如何放在心上。

    直到巡城御史黄家栋亲眼看到这份揭帖,慌张登门顺天府衙门与五城兵马司之后,整个北京城才开始后知后觉地动起来。

    如此自然是为时已晚。

    不说城内百姓,至少准备今春会试的举子之间,已然是闹得沸沸扬扬!

    ……

    若说古往今来什么地方心思最为活泛,议论最是纷纷,那便非学校莫属。

    加之事涉科场公平,显贵特权这等话题。

    国子监中的学子,几乎是一点就炸。

    “听闻海御史都看不下了,给主考之一的王希烈写信了,说‘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云云。”

    “张江陵当真是欺陛下年幼,恃宠而骄!”

    “其实,抛开是否裹挟舆论不论,这份揭帖上所言的事,又哪一字有失,哪一句有误?”

    “即便我等区区卑鄙之身,不敢质疑首辅的官声人品。但单单是掌一国枢要的权柄,对科举经义、策论的影响,难道还需要明言么?”

    “对啊!首辅本身的言行就是泄题!作为父子,但凡体察言行,领悟一二,其中的优势,对我等难道公平吗?”

    “老子登堂入室,儿子就能荫官,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如今有些人却连荫官都不满足,还妄图插手科举,侵夺寒门最后的清白,如此下去怎么不干脆世袭算了?”

    “就是!如此不循国朝成例,是何异于古时举孝廉举了自己儿子?”

    国子监学堂内,一众学子嘈杂喧嚷,对今日出现在京城中的揭帖各自抒发自己的看法。

    但人多的地方,自然有不同意见。

    有人批判,自然也有人支持首辅儿子考进士。

    吕兴周拍案而起:“什么国朝成例!我朝哪有这般成例!”

    “早在永乐二年,会元杨相便是辅政大臣杨士奇的侄子。”

    “天顺元年,二甲进士许起便是次辅许彬的儿子。”

    “成化十一年,二甲进士王沂是南京吏部尚书王酒玙的儿子。”

    “嘉靖五年,庶吉士费懋贤是首辅费宏的儿子;庶吉士毛渠是次辅毛纪的儿子。”

    “嘉靖三十八年,吏部尚书吴鹏的儿子吴绍考中二甲进士。”

    “此般例子比比皆是!你们搬弄是非,国朝成例是由得你们随意编的吗?”

    其人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显然与聚成一团的学子,意见并不相合。

    方才义愤阔谈的学子们,也闻声回头。

    一众学子一看到吕兴周,立刻便有人冷笑一声:“我说是谁,原来是吕相公的长子,也难怪,你为张敬修张目,同样是为自己铺路。”

    “屁股决定脑袋,我们理解你,一边玩去吧。”

    科举必由学校,没有学籍的学子,是没资格参加考试的,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

    所谓学子,都是有官学学籍的。

    准备会试的举子,要么回省内的州学继续进修,要么就留在国子监修习。

    这也是国子监最正统的出身,称为举监。

    而与之相对的,国子监还有荫监、恩监二种,多是官老爷的子侄,或者以功赏赐的身份。

    虽同为区区一个监生出身,但由于生源不同,二者的立场、观念、主张,都有着天壤之别。

    吕兴周是吕调阳的儿子,见其说话,一众举监立刻为其划好了成分。

    成分不好,甚至懒得与他辩论。

    而自觉好好摆事实叫道理的吕兴周,莫名其妙被无端被折辱,当即怒不可遏。

    他口中也不择言语了起来:“我父为天下兴亡殚精竭虑,为家国陛下鞠躬尽瘁,你们这些蛀虫衰仔,于国寸功未建,享着国朝的恩惠,也敢攻讦我父!”

    “国朝柱石,功勋卓著,恩情你们还都还不完,竟然还想平白褫夺我等考试的资格。”

    “我的公道又何在!?我有罪耶!?”

    跟荫监不同,举监是领钱的。

    除了每年例发的布匹、丝绸、衣服、帽子和靴子等,还会发放子女的衣服两套,米两石等。

    所以才有吕兴周故意戳这痛处。

    这话一出口,一众举监勃然变色,怒气上涌。

    “好胆!汝等天街公卿,其无后乎!”

    不仅是鼓噪。

    已然有人奋袖出臂,跃跃欲试了。

    眼见场面就要失控。

    举监一方,余孟麟越众而出。

    他先是挡在了同伴身前,将其拦住,又环顾一周,各自行了一礼:“诸位有话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在劝住众人之后,他这才看向吕兴周,语气沉稳,音色清朗道:“吕公子,气话你我不必再说,还是就是论事罢。”

    吕兴周冷哼一声,挪回方才欲走转过去的身子。

    余孟麟保持着礼节,继续说道:“你说国朝无有这般成例,遍举洪武至今的例子,以表辅臣子弟,亦能会试。”

    “那我且问你,到底是这些人合乎规制,还是只因皇帝姑息,乃至有人欺上瞒下?”

    “先说方才所提及的,吏部尚书吴鹏的儿子吴绍,考中二甲进士一事。”

    “此人乃是替考!天下公论,吕公子难道不知道吗?”

    “当是时,‘倩人入试,途人皆知,而言路无敢言’,难道不正是因为吏部尚书吴鹏官居要职,才敢如此兴科场大弊?”

    “这究竟是世宗遭受欺瞒,还是替考也合乎规矩了?”

    “再者,这揭帖上也说了,辅臣翟鸾二子登第,世宗皇帝当即便将其革职查办,吕公子为何避而不谈?这不是以国朝成例所惩处,又是何种依凭?”

    “岂不佐证了此事查办才合乎规制,不办,才是皇帝法外姑息?”

    “至于平白褫夺,就更是可笑。”

    “是国朝抡才大典、大政根基、八千名举子的大公道重要,还是尔等辅臣子弟会试资格的小公道重要?”

    “世宗皇帝当初指责翟鸾曰,‘二子纵有轼、辙之才,亦不可用’,苏轼苏辙之才都不能用,那他张敬修,你吕公子,即便真有进士之才,又岂容转圜!”

    一番话连驳斥带立论,学堂内的举监们,宛如找到嘴替一般,面色舒畅。

    齐声叫好。

    “说得好!没丢份!”

    “可不是这样?当年还小心遮掩的事情,如今这些纨绔子弟反而是明目张胆起来了!”

    “彼辈自私自利,何曾将大公道放在眼里?”

    同仇敌忾,义愤填膺。

    吕兴周面对此景,势单力孤,愈发气闷。

    щшш ★TтkΛ n ★CΟ

    方才面对一众举监咋呼的时候,吕兴周还能斥责彼辈是学问不过,眼红语酸不过是打压竞争对手罢了。

    但余孟麟不一样。

    国子监有六个堂,分别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

    余孟麟虽出身贫寒,但这位的学问,却是六堂第一!

    这水准,进士是十拿九稳,根本不需要打压某某。

    无论是名次,还是一番论述,直接让吕兴周陷入了尴尬处境。

    发现自己不得声势,无疑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

    尤其最难受的是,他也回答不上,大臣子侄参与科举,如何保障公平这一点——若是寄希望人品,国朝又不是没出过严嵩。

    吕兴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驳回去,不由更加气急。

    他勉强组织了一番语言,正要开口。

    便在这时,学堂大门吱嘎一声响起。

    众人以为博士讲学来了,不约而同闭上嘴,朝门外看去,准备起身行礼。

    定睛一看。

    哪里是什么先生,赫然是众人谈论的主角,张居正之长子张敬修!

    张敬修推门而入,站在门口视线扫过学堂内的众人,一言不发。

    他最后将视线放在了吕兴周身上。

    张敬修走到吕兴周面上,面对吕兴周疑惑的神色,前者只是略作示意,而后便一言不发将人带了出去。

    一众学子也都静静看着。

    直到张敬修走到学堂外,里间的动静才再度响了起来。

    张敬修侧耳听了片刻,这才回过头,迎上吕兴周征询的目光,开口道:“内阁方才来人,让咱们先回家待着,不要惹麻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报错<<
章节页翻页上方广告 章节页翻页下方广告

设置

字体大小